在工業、建筑、交通傳統三大高能耗領域,建筑能耗所占的比重正不斷上升,并趨向節能減排的核心領域。而在政策層面,這一趨勢也正逐步顯示出來。兩會期間,有消息稱多位政協委員提交了推進建筑節能的相關提案。建筑節能已成為成國家“十二五”期間的重點課題。
而在建筑節能領域,舊建筑節能改造正在成為其核心部分。由于既有建筑結構不合理和居住水平不斷提高,我國建筑用能呈現不斷上升態勢。而據相關統計,在國內既有的400億平方米建筑中,95%以上為不節能建筑,舊房屋改造的任務異常艱巨。
從可操作性和有效運作角度講,舊房屋的節能改造運作模式將是一個持續探索的過程。“當前最亟須解決的是資金來源問題,另外,各個地方需要有適合自己的運作模式。”美國自然資源保護委員會中國綠色建筑項目主任靳瑞冬對本報記者這樣分析。
舊建筑節能改造勢在必行
兩會上,建筑節能的相關提案也進入了多位與會代表委員的視野。全國政協常委、泰豪集團董事長黃代放在今年兩會上提交兩個提案:關于加快推進新能源發展與建筑節能相結合和關于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的提案。
建筑節能的話題升溫有迫切的現實原因。近日中國能源研究會公布的2010年中國能源整體消費狀況顯示,去年中國能耗增長5.9%,已成為全球第一能源消費大國。有專家預計,在中國當前的經濟發展速度下,未來中國能源供應瓶頸將難以避免。
建筑節能可能會是中國突破能源瓶頸的關鍵所在。相關數據顯示,工業產品要想達到10%~20%的節能效果并不容易,但在建筑領域通過綜合的節能技術措施,則能夠達到50%~60%的節能效果。國內的建筑節能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值得一提的是,國內的一些大型建筑,每年要“燒”掉幾千萬元的能源費用。據了解,國內建筑能耗占全社會總能耗比例達29%以上,而且還在以每年1個百分點的速度增加。再加上建材生產,建筑方面的能耗高達45%左右。
資金缺乏下的模式之困
“‘十一五’已經構筑起了較為完善的政策體系,而‘十二五’將是建筑節能深入推進的時期,縣、鎮級建筑節能改造也必將是建筑節能的主戰場。”靳瑞冬告訴本報記者。他還講到,建筑節能的深入推進需要必要的機制來保障。
據記者了解,目前舊建筑的節能改造并未在國內大范圍展開,深入改造主要是集中在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由于舊建筑的節能改造工程量大,對居民生活有一定影響,且改造后經濟效益需在一定時間之后方可顯現,推進的阻力一般較大。
靳瑞冬認為,目前資金是建筑節能深入推進的最大障礙。當前多數地方舊房屋改造的資金主要由三部分組成。一是中央財政資金和地方政府資金,另外是能耗降低產生的直接效益,而第三就是建筑住戶出資。而目前多個地方試點進行的建筑節能改造以地方政府財政資金為主。
“向縣、鎮級地區推進,該以哪種模式推進,而進行房屋改造的錢該由誰來出?從現實情況來看,居民出資比例不該過大,但資金來源問題還有待進一步摸索。”靳瑞冬分析說。他認為說服居民進行節能改造顯得很必要,但資金依然是最核心的問題。
而在資金的解決方面,北京市建委出臺的《北京市既有建筑節能改造專項實施方案》可提供有益借鑒。該條例規定,對于不同結構、不同使用性質、不同供熱方式等的建筑,可分類確定改造技術方案,并且建立由產權單位、業主、財政分擔的籌資機制。
“下一步要做的是,看城市公共維修基金及住房公積金能否納入建筑節能改造,這對促進形成穩定的籌資渠道意義重大。”靳瑞冬認為,特別是在縣、鎮級節能改造中,單依靠地方政府資金遠遠不夠。
合同能源管理面臨阻力
合同能源管理被認為是當下節能產業內最主流和最具潛力的業務方式。但在建筑節能領域,它的實行有著更多的不順利。
據了解,目前在全國多個地方已出現的一些合同能源管理產業化的“先行者”中,這種模式的大面積推廣多數都存在著一個“攔路虎”。據介紹,節能服務公司實施合同能源管理項目,需要先墊付資金。一個項目的投入少則幾十萬元,多則成百上千萬元。“融資難”是目前合同能源管理市場面臨的最大挑戰。
但是在建筑節能領域內,合同能源管理有一個新的問題存在。在建筑節能領域,合同能源管理的主體節能服務公司是從節能改造后的能耗降低收益中獲利。“但目前在國內,隨著居民居住舒適度的不斷提升,建筑內的設備規格也在不斷提高,節能改造后的建筑綜合能耗并未降低。”靳瑞冬說。
“而這就意味著合同能源管理在建筑節能領域內行不通,這是最關鍵的一點。它也是合同能源管理在建筑節能領域進展較慢的原因。”靳瑞冬分析到。據他講,在歐美國家合同能源管理在建筑節能領域不會出現此種情況,因為“他們的情況不同,多數住房在一開始舒適度就已達到要求,居住條件就不需要大幅度改變。”
而對于怎樣完善合同能源管理的應用,以及地方如何去因地制宜地做好建筑節能改造,進一步地做好改造模式創新,靳瑞冬認為這在“十二五”仍將是一個探索的過程。
文章轉載請注明轉自《門窗幕墻英才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