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來,連續不斷發生的職場年輕人頻頻早亡事件引起了網絡和筆者的關注。昨天上午,《深圳晚報》官方微博發布信息,稱該報一位年僅30歲的記者因病去世;而在數天前,上海復旦大學一名海歸女博士于娟剛剛去世;央視一位36歲的編輯也剛剛因胃癌離世。接連而至的沉痛消息再次引發了職場人對自身健康問題的強烈關注,類似按時起居、規律飲食等字眼最近頻繁出現在網友們的微博中;但也有不少上班族表示,不是不想放松,而是身不由己。
4月,上海復旦大學一名海歸女博士于娟剛剛去世;5月17日晚上,CCTV財經頻道《經濟半小時》主持人馬洪濤的認證微博上便出現了另一條沉痛的消息:當天中午,央視財經頻道一位36歲的馬姓編輯因胃癌去世。馬洪濤回憶稱,“小伙子不怎么愛說話,但是工作特別賣力,發稿間最常看到的就是他”,如此年輕、且看上去身體很壯的一個人卻因病離世,“恍惚間實在不愿相信”。
與此同時,多位央視員工在微博上證實了該消息。央視主持人芮成鋼說,當晚8點半財經頻道會繼續直播《經濟信息聯播》,但“在匆忙的發稿間里,卻再也見不到我們的好兄弟”;央視經濟新聞部記者王雷、財經頻道金融記者張琳等人也于當天通過微博表示哀悼。
就在網友們對該媒體人英年早逝而唏噓不已時,又一條消息讓大家的心情越發沉重。昨天上午10點半左右,《深圳晚報》在其官方微博發布消息稱,該報一位黃姓文藝記者因病醫治無效于昨天早晨去世,年僅30歲。記者看到,就在這名記者的個人微博上,博主的信息更新記錄停留在了4月4日,而其發布的最后一條微博后面跟了數十條評論,絕大多數包含著表示悼念的“蠟燭”圖標。
面對接連而來的悲痛消息,我們不僅要問,為何都集中在30歲這個年齡段?知名媒體人楊錦麟昨日在微博上感慨:“說新聞從業人員平均壽命只有五十二歲,可最近猝死的同行多半是三十上下的人啊!”其實,早亡現象不僅僅局限于媒體這個行業,其它行業也同樣出現。據不久前美國職場網站CareerCast發布行業壓力調查報告稱,四種與傳媒一起的職位被列入高壓行業的前十名,其中公共關系主管、攝影記者、新聞主播和廣告客戶經理分別位列第二、四、五、六位。
上個月中旬,中國醫師協會在北京發布的“中國十大健康透支最嚴重的行業”調查結果顯示,在接受調查的30余個行業群體中,制造、金融、教育、媒體、法律從業者的健康透支程度位居前五位,多發疾病為血脂異常、頸椎病、超重、脂肪肝、高血壓等。
負責該項調查的專家指出,超負荷工作、缺乏鍛煉、吃菜少是導致職場人士健康透支的主要因素。
其實要解決這個問題并不是沒有辦法。許多健康專家早已給我們提出了解決的方法,那就是早睡早起、按時三餐、回家后遠離電腦、增加鍛煉、多吃蔬菜等。而在日前的一份有關健康狀況的調查中,有大量網友針對健康狀況紛紛表決心要珍惜身體,關注健康。一位新浪微博認證用戶夏清晨表示:“為了健康,我痛下決心,準備放下手里的活,雖然沒有干完,我回家歇著去了,大不了我明天早點再來干活。”
但對許多人而言,明明知道超負荷的工作會有損健康,但也沒有辦法。央視《第一時間》制片人朱海峰的話可謂一語中的:“不是我們自己不愛惜身體,而是身不由己”。
看來,在制度上給新聞人和其它職場中人減負,讓他們在享受工作的同時享受生活應該引起全社會和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因為“關注員工身心健康”這才是以人為本最重要的一點。
文章轉載請注明轉自《門窗幕墻英才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