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需要頂的半邊天不只是家里的,還有家外的。不過也感謝這些外出工作的機會,讓女人們意識到自己除了具有家庭屬性,還有無窮無盡可以釋放的社會價值。
現在,距離“婦女上班運動”過去幾十年了,“白骨精”、“女強人”、“大齡剩女”等各種類型的職業女性層出不窮。而在職場性別越來越模糊的今天,越來越多的女員工樂于與男員工比拼“誰工作起來更玩命”,但少有人會關注女性員工“累不累”。
社會對女性的期望始終是雙重的:職業女性一方面需要在工作上積極投入;另一方面,她們是女兒、是妻子,還是母親,在家庭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如何維持工作與生活的平衡,承受事業和家庭帶來的雙重壓力,是當今職業女性始終需要面對的問題。
全國婦聯、陽光媒體集團、IBM、優興咨詢等多家單位第4次攜手發起了以“職業女性幸福感”為主題的“2010年中國職業女性生存狀態調查”,重點關注影響職業女性幸福感的各個方面。從當前中國女性的職場現狀、職場關系、職場壓力和職場發展等一系列熱點內容進行討論,希望能推動全社會對于職業女性的關注和關愛,幫助職業女性理性面對職業發展的問題和困境,提升職業女性的職業幸福感。
為此,該項目在問卷調杳外,還特地選取了4位比較有代表性的女性領導者來談談她們目前的生活與職場狀態。她們中有聲名遠播的主持人、媒體人,也有低調行事的高管,有養育3個孩子的媽媽,也有決定不要小孩的“丁克一族”。
本以為她們的生活會被家庭與事業的難以平衡搞得一團糟,就像大多數電視劇里演的那樣。但其實,她們正處在人生最美好舒適的境地——在企業中做到一定職位,有選擇的余地,對很多事情看得更為透徹。這就是40歲左右的職業女性,在職業道路上奮斗了將近20年之后,終于可以歇歇腳、看看風景,為后起之秀講述一下自己的心得體會。
至于你是否決定聽她們的,則可以自行斟酌。每個人的人生選擇都不盡相同,各人有各人的精彩。但至少,當問到這4個女人“如果可以重新選擇,是否還會走同樣的路”時,大家都毅然選擇了“還要這樣活”。就讓我們來聽聽她們的故事與忠告。
楊瀾——女孩子不要輕視同齡男性
作為很多女性的榜樣,楊瀾有著讓人羨慕的人生軌跡。大學畢業即主持《正大綜藝》,隨后赴美留學。30歲開始創業,陽光衛視雖然在3年后賣掉,但現在陽光媒體集團的業務卻開展得如火如荼:電視節目制作、大型活動策劃以及天女網絡社區三者互為支撐。
生活雖然忙碌,甚至在車上還要接受媒體采訪和處理工作,但楊瀾卻說“我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這些都是我的選擇,所以會很享受。工作不是單向的能量支出,更是能量獲取的過程。”而主持、節目策劃是楊瀾永遠不會厭倦的工作。
“做自己,更容易成功。”這是楊瀾信奉的理念。無論在職場還是在創業過程中,楊瀾總是鼓勵自己說出內心的想法。“尤其對于女性而言,從小被教育得要招人喜歡。這也是女性在事業上做出一定成績所面臨的心理障礙。”楊瀾在步入社會后也遇到過同樣的問題,“勇敢地表達自己,這是與我們所接受的教育背道而馳的一點。”
所以,無論是對自己的一雙兒女,還是對公司的員工,楊瀾都鼓勵他們提出不同的見解。因為觀點的表達,其實就是個人思考的結果,“我們從小就被訓練如何正確地回答問題,但卻沒有人訓練我們提出問題。而提出問題就是堅持獨立思考的一個過程。”楊瀾沒有奢望別人總能被自己說服,但表達和傾聽是必要的。
楊瀾回憶采訪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克林頓時, 希拉里同樣說過,“在美國也有這種傾向,希望女性能夠贊同別人的觀點。當你有自己獨立的觀點時,別人就會說你是‘女強人’”。但在職場,正確的決定是非常重要的,不必要讓所有人都喜歡你,也不必害怕別人叫你“女強人”。因為如果永遠隨大溜兒,就永遠不可能顯出你的才干。
除此以外,楊瀾還希望給現在的年輕女性一個忠告——那就是不要低估同齡男性。“2010中國職業女性生存狀態調查報告”顯示,對于“干得好不如嫁得好”這個說法,在今年的調查中,將近70%的被調查女性認同這種說法;而在2007年的調查中,僅有50%左右的女性認同“干得好不如嫁得好”。女性變得更為現實和理性。
但從楊瀾的角度看,在社會性格方面,女孩比男孩早熟。尤其是20多歲女孩子特別容易得到各個年齡段男性的寵愛,有些時候會錯誤的估計自己的價值。而剛走出校園的男生剛從最底層干起,所以女孩會認為同齡男性不夠有實力和魄力。
“但真正內心強大、有潛力的男孩子,如果可以把時間放長遠些,到30歲左右,他們事業爆發的力道會大于很多女性。如果能夠有機會共同成長的話,情感的關系會更加深厚。對于年輕人來說,畢竟并肩走過的歷程更可貴。”楊瀾說得語重心長。
已年過四十的楊瀾開始注重養生,養成更為平和的心態,“年齡變大的好處是,你可以有選擇的余地。而我正享受著這種幸福。”
柳盡染現任IBM大中華區全球信息科技服務部市場與戰略總監,同時也是3個孩子的媽媽。這個名字里有著無限古典情結的女人,接受的卻是全盤西式教育,也更習慣別人叫她Jean。外公曾是清末庚子賠款第一批赴哥倫比亞大學的留學生,母親的叔叔曾是哈佛商學院的第一位中國學生,母親則以英美文學訪問學者的身份前往美國深造。而她自己的母校則是Wellesley女子大學,宋氏三姐妹就曾經在此就讀。
20歲赴美求學,使得柳盡染養成了獨立要強的性格。自認為頗具“Geek”(極客)特質,不愛看言情小說,更喜歡與現實完全無關的科幻小說,以及故事發生在世界各地的偵探小說。沒和中國人談過戀愛,丈夫是美國人,育有3個女兒。作為職業女性的Jean并沒有經歷過太多關于平衡事業與家庭的掙扎與糾結,這個國際家庭給予了每個成員理解與支持。
“人們都說搬家和換工作是最容易引起夫妻爭執的事件。但事實是,我們搬過3次家,每次搬家都是因為工作變動的需要,但從沒有因為這個吵過架。”Jean更珍惜和家人在一起的時光。每周四飛回上海與家人團聚,周一一早再回北京上班,有限的時間里更要多些快樂。
當問到Jean是否因為工作忙碌而錯過了孩子們的成長點滴時,Jean顯得頗為自豪,“孩子們的演出、比賽我全都參加了。”Jean的育兒經大多是從書上學的,美國婆婆不會教她怎么做,也不會干涉她怎么做,“全部都是鼓勵”。但Jean也承認,孩子小的時候確實陪伴她們較少,“一兩歲的時候,她不會記得是誰給她換尿布濕;況且這種事情,月嫂會做得更專業。”
作為母親,Jean認為提供富足的物質條件不如在不同的年齡段滿足孩子的情感需求。“3~4歲的時候要開始影響她,為她樹立正確的是非觀;而青春期的孩子們又不盡相同,要尊重她們的想法。”孩子們對于Jean從來都是無話不說,這讓Jean感到十分欣慰。
而這種相互信任源自于Jean的敢于放手。大女兒6歲就在玩伴家過夜,現在17歲的她甚至在父母無法出席家長會的時候,自己要求去和老師談談。“國際學校的家長會是7位老師同時在場,每個家長同每位老師一對一單獨談20分鐘。”Jean最終讓大女兒自己去了家長會,“這樣她對自己的定位和情況會更加清楚。”
Jean的丈夫對于孩子們的成長秉持著一個理念——“接受教育比上學更重要”。這種教育可能是來自生活,來自朋友,但不一定來自課堂。Jean有時候甚至會因為全家的旅行計劃而讓孩子請假;同時,也下定決心要讓孩子們在大學畢業之后就獨立生活。
目前,工作已經占去了Jean全部時間的70%,剩下的時間還要分給孩子、丈夫,而最后想到的才是自己。“犧牲最大的還是與自己獨處的時間,總以為可以補回來,但其實失去的就永遠失去了。”Jean對此雖然感慨萬千,但卻并不后悔,“如果讓我重新選擇,肯定還是如此來過。”
霍錦潔是IDC亞太區總部研究副總裁,領導亞太區中央研究部以及大中華區的全面市場研究工作。在亞太區,她為13個國家的客戶需求研究提供支持,并開發了互聯網商業市場的研究模型。同時,她掌控整個大中華區的研究流程管理,麾下團隊由30多名分析師組成。
作為一名職業女性,往往會被工作占用過多時間,但在香港出生的霍錦潔自幼受母親影響,仍保有對家庭的強烈責任感。“工作再忙,我也不會丟掉家庭的一些東西,仍然會為大家煮飯,依舊會做家務。”霍錦潔對于自己的角色轉換十分清楚,“走進家門,做太太的就要把老公照顧好,做女兒的就要孝敬父母,這跟你做什么工作沒有關系。”
但男性和女性在選擇工作時,女性還是會更多地考慮家庭。“2010中國職業女性生存狀態報告”顯示,尤其在近兩年來,職業女性的生活中心開始更多地轉向家庭,有將近35%的女性生活重心在家庭。而2007和2008年這一比例只有20%左右。“我認為工作的選擇首先應該以興趣為主導。在這點上,男生可能會更堅持,女孩考慮的會比較多。”霍錦潔十分慶幸自己一畢業就找到了自己喜歡的職業;翦\潔擁有香港理工大學數學、統計與計算學專業的高級證書,并獲得英國蘭開斯特大學管理科學(運籌學)碩士學位,畢業后一直在咨詢行業工作。
另外一件讓霍錦潔感到無比幸運的事情是自己能夠找到現在的丈夫。“老公是我的大學同學,當時我決定去英國念研究生,他就跟過去陪讀。當我決定不要小孩,他也不給我壓力。5年前我決定來北京,他毅然跟來。”沒有丈夫的支持,霍錦潔無法想象自己的生活將變成什么樣子。
通常,人們不會問一個女人為什么要小孩,卻會百般追問一個女人為什么不要小孩。霍錦潔對于這樣的質疑與壓力已習以為常:“我從小就沒有一個要小孩的概念。當時決定不要的時候,就覺得如果有一天想要了,社會上有這么多沒人照顧的小孩,領養一個也可以。但沒想過要自己的小孩。”
即便如此,也并不影響霍錦潔對小朋友的愛。在暢想退休之后的生活時,霍錦潔直言自己的計劃其實已經開始實施——要在中國大陸的農村辦所學校,幫助孩子們學習英文。而目前霍錦潔已經在尋覓合適的外教老師,學校將很快啟動。
霍錦潔對于自己目前的生活很滿意,“家人都身體健康,如果愿意可以全家出去旅游,想去哪就去哪。”和睦的家庭給了霍錦潔努力工作更大的支持,雖然沒有小孩,但霍錦潔卻也不覺得有何不妥。況且,這樣自己還可以永遠當個小孩。
幾乎所有初識李曦的人都會好奇,為什么一個當年英語專業出身的人進了索尼這個日資企業?標準答案是索尼公司的工作語言以英文居多,日語不做特殊要求。但李曦言談舉止中所流露出的嚴謹、低調卻是典型的日企風格,這也是十余年在索尼工作受到的熏陶與沖刷。
目前已經升任索尼有限公司傳媒公關及CI管理本部副總裁的李曦有著令人驚嘆的職業生涯。“我的兩次升職都是‘跳級’完成,幾乎每次都是連升三級。”這在一向嚴謹認真、對于規則格外遵守的日企來說,相當難得。但李曦就憑著不斷學習、低調做事的認真心態、相信溝通的力量,而一步一步取得了今天的成就。
“我認為女生的一大優勢就是在人際溝通方面,會比較恰當地表達自己,同時讓對方不會感到壓迫。”李曦25歲進入索尼公司,就負責傳媒公關方面的工作,與人溝通更是每天都在做的事。
“所以當家庭中出現了一些分歧或是矛盾,我首先想到的就是溝通,不能逃避或是想著它會自動消失。”李曦的兒子已經11歲,身高馬上就要追上媽媽了。“我每天的工作其實就是與人溝通,所以當我在家庭中遇到問題,用這個方法來解決肯定是理所當然的,并且是我最擅長的。”雖然現在兒子有點青春期的小叛逆,但還都在李曦能夠搞定的范圍內。
李曦相信,無論在現實中隔著多么遠的距離,如果溝通是有效的,傳遞的信息是準確的,那么空間不會成為阻隔人與人之間、老板與員工之間的障礙。“我和我老板的溝通就十分有效。即使我們一個月才見幾次面,但卻比成天和他見面打交道的員工工作推進得更為有效。”李曦平時很少與老板私交,主要就是談工作,“我每一財年都會通過人事部門,十分正式地向我的老板提出約見要求,共同制訂工作安排。”
“在這個交流過程中,其實是雙方互相確定對方想要的和自己能夠提供的是方向一致的東西。”李曦對于該和老板保持怎樣的距離并沒有給出一個明確的答案,“但通過溝通,將你的目標設定與他對于公司路線的規劃保持一致,就不會出現大方向的偏差。”
年過40的李曦,將自己目前的狀態描述為到達了一個“越活越明白”的階段——不會因為一些誘惑而去做急功近利的選擇,對于事物也有了更為清晰和宏觀的判斷。年齡越增長,幸福感也隨之增長;工作年限的增加,幸福感也會慢慢累積。
李曦希望在未來兒子和自己也能無話不說,就像她本人那樣善于并樂于與人溝通。
文章轉載請注明轉自《門窗幕墻英才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