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門窗幕墻人才網的一項調查數據引發很大熱議。這份共有4986名在職人士參與的調查顯示,將近30%的上班族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職業壓力帶給企業的損失每年數以億計。
這些心理健康問題包括精神壓力大、不開心、郁悶、覺得自己不能擔當有用的角色等。海南大學心理學院副教授告訴《中國門窗幕墻人才網》記者,四個時段最可能產生職業危機:擇業和就業初期時的定位危機、工作5年左右的晉升危機、40歲時的方向危機、50歲以后的飯碗危機。
進入職場前,年輕人缺乏工作體驗及深入的自我評價,導致適應困難,處于探索階段。此時,要通過實習、打工等增加對工作的體會,多聽取他人建議,幫助縮短適應期。
工作四五年后,很多人已成為業務骨干,他們渴望轉向管理層,卻因管理崗位少而感到壓力。此時,需剖析自身性格、機會和資源,決定是往精尖的技術層發展,還是換個崗位發展。
隨著年齡和經驗的增長,40歲左右,多數人的職業生涯達到頂峰,會進入一個“瓶頸期”,此時工作上的成就很難帶來太大滿足感,為了達到更高的自我實現需求,人們渴望新的變化。但是,在突破自我的同時,要認清自我價值實現的途徑是什么,保證不會因做出的決策感到后悔。
過了巔峰之后,人生的職業軌跡開始下降,到了50歲左右,一般會退居二線,加之思維敏捷度下降、身體器官出現衰老跡象,開始感到焦慮。這時,最重要的是調整心態,轉移生活重心,從家庭、朋友以及興趣愛好中,尋找工作之外的滿足。
文章轉載請注明轉自《門窗幕墻英才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