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看來,“蛋黃派”、“巧克力派”不但美味,而且營養,聽起來甜美又時尚。但是,他們卻不知道,這些“派”類點心,卻往往是暗藏反式脂肪酸的大戶。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聯合北京市營養源研究所最近對市面上的21種點心進行了調查,分析了其中反式脂肪酸的含量。
結果發現:超過30%的派類點心,反式脂肪酸含量都在2%以上!而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反式脂肪酸每日每人攝入量不要超過總能量的1%,即大約每天不超過2克。
如果每天吃3個這樣的派,反式脂肪酸攝入就極易超標!而攝入過多的反式脂肪酸,會增加中年人患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的風險,對兒童來說,會影響智力的發育;對老年人來說,會加速認知功能衰退,增加老年癡呆癥發生的風險。
小小一只派,為何會隱藏這么多反式脂肪酸呢?事實上,酥軟香膩的派皮、香濃的餡料、代可可脂做的巧克力涂層……這些都是反式脂肪酸的“隱藏地”。
看看標簽:植物起酥油、代可可脂、氫化植物油……這些名字,都是反式脂肪酸的代名詞。因此,不要以為蛋黃派就真有蛋黃的營養,巧克力派就真如廣告般溫馨。
這些派類點心要特別關注標簽上的原料標注,當這些原料在前4位置,說明比例比較大,要注意少選擇購買,少吃幾次,否則會損害健康。
另外,如果標簽上標注的“總脂肪含量”比較高也最好別買,因為這可能是反式脂肪酸的來源。
黑名單:植物起酥油
植物起酥油其實是氫化植物油的一種。最早的天然起酥油是豬油,因為它能讓餅干酥脆而得名。后來人們將植物油通過氫化技術加工成軟硬適度的硬脂,用于面包、糕點等食品生產,這就是“植物起酥油”。研究發現,植物起酥油中含有大量的反式脂肪酸,會對人體健康造成不利影響。
植物奶油有很多好聽的名字——植物奶精、植脂末、起酥油、人造黃油、人造脂肪、植物黃油或麥淇琳等。
反式脂肪酸的危害
含反式脂肪酸最多的就是植物奶油,人體不但無法吸收植物奶油,反而還會給身體造成傷害,研究表明,反式脂肪酸至少可以造成以下危害:發胖、易引發冠心病、影響男性生育能力、降低記憶力、容易形成血栓、影響生長發育、糖尿病、影響生長發育期的青少年對必需脂肪酸的吸收等。那么如何拒絕反式脂肪酸呢?范志紅告訴記者:
防反式脂肪酸要少吃西餐、西點
為什么我們經常吃的食物中含有反式脂肪酸呢?范志紅說:“因為含有反式脂肪酸的食物口味口感特好不說,還造價低、易貯存。因為好吃,所以人人都愛吃,如人們經常吃的餅干、薄脆餅、油酥餅、巧克力、色拉醬、炸薯條、炸面包圈、奶油蛋糕、大薄煎餅、馬鈴薯片、油炸干吃面等食物中,均含有不等量的反式脂肪酸。”
“殊不知,反式脂肪酸在自然界形成的可能性非常小,幾乎都是人造的,屬于典型的食品添加劑,所以,要管住自己的嘴,特別是西式快餐,才是降低反式脂肪酸攝入的最好辦法。”
買食品時一定要看食品配料成分
超市簡直太有誘惑力了,各種美味幾乎一應俱全,但是,范志紅說:“我們通過在一間超市里調查發現,近百種的餅干、蛋糕里有近五分之三的產品含有人造脂肪,面包、糖果、冰淇淋、速凍湯圓等也未能‘幸免’。”
隨后記者去超市驗證,發現連康師傅、旺旺、奧利奧、康元、上好佳、德芙及徐福記等品牌產品中都能找到人造脂肪、植物黃油、植脂末等字樣,更別提其他牌子的同類商品了。由此,我們所能做的,就是在進超市買食品時,一定要認真看食品的配料成分,仔細去甄別,少買或者干脆不買含反式脂肪酸的食品。
另外,范志紅提醒說:目前已知含反式脂肪酸較高的食品是:咖啡伴侶(速溶咖啡)、珍珠奶茶、奶油蛋糕、奶油面包、蛋黃派、草莓派、巧克力、薯片、薯條、色拉醬、薄脆餅、冰淇淋、方便面、油酥餅、大部分餅干,以及各種油炸肉串等。
自家烹飪油溫過高
也會造出反式脂肪酸
如果在家自己動手做飯燒菜,你可別自己給自己制造出反式脂肪酸,那就得不償失了,范志紅提示記者,做菜時,尤其是用食用油炸魚、蝦,肉、菜丸子,花生米、蝦片等食品時,一定不要反復用一鍋油,最好一次一鍋炸完,而且要避免火過大,油溫過高。因為我們現在家里用的油,幾乎都是精煉出來的,或者烹調用油,加熱溫度過高時,部分順式脂肪酸會轉變為反式脂肪酸。
文章轉載請注明轉自《門窗幕墻英才網》